在宝宝还没学会说话之前,他们的行为有时会让父母感到迷惑。比如,宝宝们经常喜欢被妈妈抱在怀里,哪怕已经能走路了,一旦被放下,就可能立刻大哭起来。有些人认为这是孩子在撒娇,但也有人认为这是宝宝感到不安全。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?我们不妨来听听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儿科主任邹小兵的看法。
安全依恋感的建立
从宝宝出生那一刻起,父母就会尽力满足他们的基本需求,如吃饱、喝足。这种持续的满足会让宝宝对父母产生深厚的信任。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,建立这种基本信任是婴儿在一岁半之前必须完成的任务,而在此基础上,宝宝才会形成安全依恋感——也就是与照顾者保持亲密身体接触的倾向。
然而,并非所有的父母都能完全理解宝宝的需求。有时候,宝宝因为饿了而哭泣,父母却误以为他们需要换尿布,这种误解可能会让宝宝感到不被理解。邹小兵指出,父母与宝宝之间的小小分歧其实是正常的,过分周到的照顾反而可能不利于宝宝的成长。但如果误解太大,比如年轻的妈妈不知道如何照顾宝宝,或者因为过于疲惫而忽略了宝宝的需求,或者对宝宝的态度忽冷忽热,这些都可能导致宝宝感到不安全,表现为经常哭泣、不敢探索、语言和行动发展缓慢、对陌生人感到恐慌等。
抚养难度与宝宝的不安
邹小兵提到,大多数父母都非常爱护自己的孩子,并能与宝宝建立起基本的信任和安全依恋关系。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两者之间可以划上等号。有些父母告诉他,尽管他们非常细心地照顾宝宝,宝宝仍然很难带,经常无缘无故地哭泣。实际上,每个宝宝的个性和气质都是独一无二的,这对宝宝安全感的建立有着重要的影响。
要了解宝宝的气质,可以从他们的饮食、活动、睡眠、排泄以及与父母的互动等方面来观察。宝宝的气质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:容易抚养型、抚养难度较大型和反应迟缓型。邹小兵强调,无论宝宝属于哪种气质,都是正常的。如果父母不能正确理解这一点,而只是简单地认为宝宝在撒娇或任性,不给予适当的支持,就可能导致宝宝感到不安,甚至影响母婴关系的稳定,对孩子未来的成长造成隐患。因此,父母应该在建立基本标准的基础上,调整自己的行为来适应宝宝,而不是强迫宝宝按照自己的期望来成长。
应对宝宝的不安:陪伴而非溺爱
那么,当宝宝哭泣或不愿意和其他孩子一起玩耍时,父母应该怎么做呢?邹小兵认为,对于婴幼儿的不安全感和简单的撒娇行为,父母需要区别对待。
他强调,从出生到一岁半,宝宝确实需要父母的陪伴,这种陪伴应该让宝宝感到父母始终在他们的视线范围内。在这个阶段,即使宝宝有些任性,通常也不需要严格纠正。但父母应该注意培养宝宝在正常情况下的独立性。除非宝宝生病了,需要父母的额外关心和安慰,否则随着宝宝逐渐长大,如果父母仍然过分溺爱,可能会让宝宝形成不良习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