卡尔-罗杰斯的人格理论中心,是要做真实的自我,我以为这就是儒家的诚,儒家的诚,不是坚决不移的仁慈,不是效劳的热忱和意愿,而是与聪慧一体的,这种聪慧,可以回到生命体验的本质,可以呈现中庸之道之后的事实。这种忠于内心情感准绳,就是诚。儒家讲“诚则明也,明则诚也”,诚就是事实,明就是聪慧,既然是事实,就不会有诈骗,既然是聪慧,就不会受人捉弄。但是,要做真实的本人,要表现本人的真性情,不是那么容易的,做真实的自我,是一个渐进的过程,也是终极的目的。
做真实的本人,就不会有委曲求全的觉得,自然是能够持久的。做真实的本人,对生命的态度是开放的,这种开放态度得到的体验,使个人觉得对生活的胜任感和力气感,以至是美感。
假如教师回到真实的本人,学生自然回到真实的本人。一个人,回到真实的本人,四周的人也会回到真实的本人,“同气相求”,互相吸收的规律如此。
回到真实的本人,其中一个最大的问题,是要搞分明本人的价值观。说到价值观,我就想到人生的信条,但是卡尔罗杰斯关于价值观的理论,大大丰厚了价值观的内容,就人格教育来说,这是严重的打破。
今天我们面临的价值观危机不是源于我们丧失了价值观,而是我们的价值观与人生经历的矛盾和别离,事实就是事实,没有对错,我们的价值观与事实不符,不契合社会理想,不契合本人的经历,一定是我们的价值观错了,我们的价值观错了,社会的价值观就错了,我们是社会最直接的组成局部,是对社会直接产生影响的局部。价值观错了,人格呈现团结,痛苦和埋怨就产生了。
关于价值观
生物体经过行为表现出对某个客体或者目的的偏好性,这种偏好性称为操作性价值观,他不需求任何认知和概念性思想的参与,仅仅是有机体经过选择某客体、回绝某客体的价值选择。仿佛把蚯蚓放在Y型迷宫里时,蚯蚓就会选择往润滑的一边爬,而不会选择铺有砂纸的一边,这就是操作性价值。
比方,我的孩子生下来就喜欢吃脆性的凉菜,喜欢吃酸的东西,有的孩子抓岁,屡次抓相同的东西。
操作性价值观也能够处置复杂的事情。曾经有人做过实验,把20多种食物放在婴儿面前,孩子本人会取契合本人身体安康的食物。
第二种价值叫设想价值,也就是机体对文字符号(佛法称为名相)客体的偏好。比方“真诚至上”的信念,就是一个设想价值。
通常我们的道德信条都是设想性价值观,可能不是本人真正喜欢和承受的,是虚假的,是“高请求”的,但是我们跟着它走了,久之我们本人也分不分明,什么是真实的自我,什么是虚假的自我。
案例:一个大孩子去抢小孩子的东西,小孩子不同意,结果大孩子咬了小孩子一口,小孩子的东西被抢走,大哭。这时分,小孩子的妈妈非但不维护本人的孩子,反而对本人的孩子说:“孩子不哭,你要学习孔融让梨,把你的东西让给哥哥玩。”小孩子由于没有得到抚慰,不断哭个不停,妈妈对孩子孩子说了六次要学“孔融让梨”。小让大,是妈妈的价值观,但是在小孩子的眼里看来,本人的东西被抢了人被咬了还要忍让,天理何在!
设想价值观越接近操作价值观,合理性越好。比方,依照蒙台梭利的教育理念,应该是物权主人优先准绳,他人要用本人的东西,是要经过本人同意的。这种价值观能否会让孩子长大后变得自私呢?答复是否认的。一个物权得到尊重的人,他因此更有平安感,更愿意把本人的东西和他人分享;一个从小物质不匮乏的人,他成人后,肉体层面的匮乏感就弱,大方的可能性就很大;小孩子的自私得到满足,物权主体资历得到尊重,他就会逐步变得大方。所以,儒家倡导先满足一定水平的自私,来塑造一个人为公的肉体。真正的贪欲,来自于肉体层面的贫乏,这是一种负面的力气。假如一个人从小遭到“要大方”的教育,有可能从此就走上虚假的自我,这种人是“优秀”的,但是也是慌张的,这种慌张,感化来的人和事,究竟会让本人堕入窘境,人生的际遇大多不够理想。有天,我对我对一位常做善事且对孩子严厉的朋友说:“以你的为人来说,积了德给子孙后代,你的孩子会很有作为,但是他的人生多半是不幸福的。”
关于设想价值观,孔子讲:“己所不欲,勿施与人。”那么“己所欲”呢?要慎施于人。
最后一种叫客体价值,就是从客体可取性方面思索,而不论能否为别人所承受。比方:失去自我的父母,一心扑在孩子身上,以为给孩子的关注越多越好,结果成了关爱强迫症,让孩子痛苦不看,但是却总对孩子说“我是为了你好”。